發布時間:2018-07-04 瀏覽次數:637
餐飲創業者一共要解決多少個問題,根據目前整理的情況,發現將大部分的問題不斷追問的方式進行重新定義問題后,基本可以歸納為三個角度:
1、顧客價值
顧客價值,就是消費者能夠不斷獲得超預期的體驗,是一切的核心和源頭。
“新產品如何能銷售得更好?”、“什么樣的營銷效果更好”、“空間設計要注意哪些?”…這一類的顧客體驗問題,絕大部分內部人員(甚至老板)的觀點,通常都會瞬間失效。
“新產品如何能夠銷售得更好” 這個問題,能夠通過逆向思維的方式得到“如何能夠讓顧客更多地購買新產品”、進一步衍生出“如何能夠在研發之前讓產品就能夠獲得顧客喜愛”等一系列重新定義的問題。
這些顧客體驗問題,只有通過不斷地重新定義問題、不斷切換到顧客視角進行訪談、調研、洞察、分析…等之后,才能夠從回饋的信息中獲得進一步解決問題、采取行動的方向。
2、成本效率
“如何能夠降低人工成本/提升人工效率?”、“什么樣的選址策略更適合我們的品牌”、“員工激勵應當注意哪些?”…等成本效率問題,必須以“不斷提升顧客價值”為前提。
一般有兩套解題思路,一種是降低成本、另一種是提升效率。
以不斷地創新獲得綜合成本優勢,而不是為了降低成本而傷害顧客體驗。
“如何能夠降低人工成本/提升人工效率”這個問題,如果運用以“不斷提升顧客價值”為前提來重新定義,就會得到“如何能夠優化制作流程”、“如何打造爆品以提升產品效率達到提升人工效率”、“如何能夠重構整家店的用餐流程以提升整家店的經營效率”等一系列全新的問題。
這些成本效率問題,只有通過不斷地重新定義問題、不斷進行空間、流程、模式…等資源重構之后,才能夠從開源、增量的更大框架中,獲得進一步解決問題、采取行動的方向。
3、時間框架
這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角度。
我們之所以會“發現”問題,是因為我們“遇到”了問題。
運用逆向思維才能發現,這些在當下“遇到”的問題,其實是在當下框架中一系列經營行為的結果。
也就是我們在同一思維框架下,采取的解決問題的方式,同時也造成了其他的問題。
因此,只有在更為可持續性、更長的時間框架下,才能更長久地解決問題。
如果把“顧客價值”、“成本效率”、“時間框架”這三部分整合在一起,那餐飲經營最終的根問題也就出來了:
“如何長期可持續地提升消費者超預期的體驗,同時長期可持續地控制成本/提升效率?”
正和島前執行總編小哥哥賈林男,在即將面世的新書《西貝,為什么》里有這么一句話:
“生意不好,是生意好的時候造成的。”
有多少店在生意好的時候忽略了仍需精進的體驗?
或者陷入了被歌舞升平的表象所掩蓋的成本效率黑洞?
很少有人會在生意好的時候,能夠冷靜地穿越當下生意好的表象,站在更長的時間框架內深度思考:
有哪些是會引向未來生意不好的?
還有哪些是做得不夠、甚至是沒有做的?
把產品、研發、選址、空間、運營、培訓、營銷、品牌...按“超預期的體驗”來打造,和把產品、研發、選址、空間、運營、培訓、營銷、品牌...按照以“可持續地超預期的體驗”來打造,前后只差一個時間框架,但一定會造成兩種完全不同的行動方式和結果。
為什么那么多的餐飲創業者到處去接受培訓、咨詢...最終卻成為壓倒自身的最后一根稻草,而優秀的品牌卻能夠日拱一卒、不斷地向上攀登?
唯一的區別,是時間框架不同。
正因為時間框架不同,任何的經營動作,方向和取舍會更為清晰。
那些不能夠形成積累不過只是曇花一現的動作,沒有任何意義;
那些能夠通過時間形成積累的哪怕再微不足道的小事,也是我們真正需要長期去做的。
巴菲特老爺子說:
“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情10年,那就連10分鐘都不要去做。”
在餐飲創業者要解決的那么多問題里,超越顧客期望的體驗不會很難,以增量提效的思維降低成本也不會太難,站在多長的時間框架里,進行思考與行動,才是最為困難的。
時間的框架有多久,行動的效果就有多久。
種花得花,種樹才能得到樹。